一、共同配送的内涵。
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也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与商品,统统把货物装入同一条线路运行的车辆上,用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服务,实现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协同配送的解释: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共同配送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主要是货主(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和运送者通过共同配送,解决运输过程中低效率的问题。共同配送在日本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共同配送的模式分析。
共同配送最早产生于日本,由于其显著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影响面较大的先进的配送模式,是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其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由于目前我国配送企业大多数经营规模较小,成本较高,缺乏资源及技术等优势,因此共同配送对于我国实现同业或异业互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以及实现优化配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物流配送总体趋势的共同配送,是提升我国商业物流环境、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的配送模式,应在我国物流发展中重点加以推广。
1、共同配送模式优缺点分析。
优点: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缺点:在我国发展共同配送涉及许多细节问题,如各企业的产品、规模、商圈、客户、经营意识等差异问题,以及组织协调、费用分摊、商业机密等问题。特别组织协调、费用分摊、商业机密因素影响很大。组织协调难度大,因为各个货主对自己的货物的配送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时间、地点、安全、数量都存在差导,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由于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货主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秘密由于共同配送不易保密,有此货主不愿参加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
2、共同配送的组织形式。
(1)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
同产间的共同配送是指处于相同产业的生产或经营企业,为提高物流效率,通过配送中心集中送货的方式。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同产业间相互协作的共同配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企业对运输工具和物流设施的所有权不变,但是可以根据各自物流运输的特点及客户分布情况,各企业建立协调机制保证共同配送的正常进行。
同产间通过建立配送中心等基础物流设施来发展共同配送。这种模式和前一种配送模式相比较,共同配送的规模很大,有利于发挥经济规模优势;同时对参与的所有企业而言,既节省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人员的投资,而且能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并且这种配送模式有利于实现专业化,配送水平相对较高。
对于同产业的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整体组织难度相对较低,发展起来相对容易。
(2)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
异产业间共同配送是指将从事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的商品集中起来,通过配送中心向客户输送的一种形式。基本配送模式如下:异产业间协作配送模式。不同产业间通过搭配不同的大小商品来共同配送,这种配送特别要注意的商品的特性及其客户分布特点。
异产业间通过建立配送中心等基础物流设施来发展共同配送。这种配送模式既可以保证优势互补、又可以防止企业信息外泄,可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