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人士将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戏称为“拿来主义”,而中海物流的总经理茅士家向《物流时代》记者娓娓道来他所理解的“拿来主义”。
自己的“拿来主义”
《物流时代》:2002年中海物流正式挂牌,您认为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海物流的发展情况如何?
茅士家:中海物流是中海集团第三次重组后的产物,目前的规模为5亿元,但是中海物流控制着30亿元的物流资源。
《物流时代》:30亿元的物流资源意味什么?
茅士家:通俗的说法就是,不求拥有,但求控制。
中海集团成立7年,特别是在集装箱运输方面,我们这7年所走过的路相当于一些班轮公司30年或是40年的发展,目前中海集团在世界10大班轮公司里排名第八,我们希望能在2010年时进入前三名。
《物流时代》:中海物流经历了3次重组,每次重组都带来了哪些变化?
茅士家:首先,每重组一次,资本的运作实力就增强一次,我们已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到1亿元再到5亿元。
其次,市场定位也有了变化,原来是单一的货代,后来是几家货代联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现在已不是单纯的货代,而是一个综合的物流服务提供者。
再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有了调整。社会资源的整合远远高于自己投资整合的范围。
最重要的变化是观念得到提升,尤其是第三次重组对市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是船公司,主要是揽货,满足船公司的需要,没有考虑全程物流的内容。
业内专家曾指出,如果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物流公司,并赢得客户的最终信赖,就必须先后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服务;二是经验;三是价格;四是IT系统。
《物流时代》:对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而言,7年的时间应该是很短的,中海为何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茅士家:随着国内政策的不断开放,企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在经营管理的模式、策略和方法上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是必须什么条件都具备,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投,现在只要有控制能力,别人的东西可以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速度快,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海在全国沿海、沿江及中心城市有200万平方米的自有仓库、自有车辆800多辆,此外,我们还投了4300多万元开发了针对性很强的全程物流系统。这些仅是我们自有的,而我们“拿来”的车辆达2000多辆、与铁路部门的海铁联运,利用境外班轮公司现有的物流网络……这些都是我们“拿来主义”的具体体现。
国内物流企业鲜有这样的资源,所以中海物流牢牢依靠中海航运背景来丰富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当然中海物流公司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现代的综合物流企业。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公司除了揽货外,更多的是依靠航运的背景做全程的物流服务。海上运输是全程物流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过去是把海运作为核心,向两端延伸,所以思路和策划的方式是不同的,现在是从两端市场上拿到客户以后,从供应链集中做海上运输。
《物流时代》:应该说,中海集团对外部采用了“拿来主义”,而中海物流则对中海集团实行了“拿来主义”,您认为“拿来主义”的实施给中海物流带来了什么?
茅士家:法国的百安居,打入中国市场已经好几年,以前的物流运输比较零散,现在正在找一家有实力从事海、陆、空运输的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中海物流有两年成功的项目策划和实践经验,百安居最终选择了我们,这就是“拿来主义”的一个例证。
现在百安居每月有100多个集装箱的货通过中海物流上海总部发往全国各地,并摆放在百安居商场的货架上。
《物流时代》:业内人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内物流企业能盈利的凤毛麟角,您认同这样的观念吗?
茅士家:虽然说中海物流去年亏损,但今年会赢利。
新加坡一家物流企业的负责人曾说,一家物流公司从注册到组建,再经营,最终赢利至少要3年的时间。换句话说,一家物流企业最起码要承受3年的亏损。而具体到国内的物流企业就不止3年了。
《物流时代》:为什么国内的物流企业要赢利会经历如此长的时间呢?
茅士家:中国的物流市场很混乱,认识上与国外的差距也很大。这种差距就意味着风险和工作的难度系数也在加大。
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需方应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买卖关系,双方的利益也不是对立的。但有些企业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如营销、策划、签署合同这些过程,其实是在打架和讨价还价。如某企业,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前物流成本可能是1000万元,但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后,他们会认为800万元就能解决,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时,时间长了,就会彼此牵制,使物流企业拉不到活,而客户不愿意将物流外包!
需方的“拿来主义”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这样一段话,至今还犹言在耳,但目前,我国相当多工商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部靠内部自我服务完成,“拿来主义”似乎总是遭遇尴尬。
《物流时代》:事实上,作为需方企业不愿意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他们并不认可“拿来主义”,您认为需方企业存在什么误区?
茅士家:国内需方企业认为物流是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在与物流公司谈物流方案时就大砍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与物流需求商形成了一个提供物流服务的方案,他们仍会把价格砍了又砍,杀了又杀,最后合作宣告失败。国际上的惯例是,一旦双方达成服务合约,就会形成一个合作联盟,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因为大家知道,物流服务商提供的物流服务,不单使他们在成本上会有所控制或有所下降,通过物流服务之后,还使他们的内部业务流程得到了再造和提升。而我们的物流需求方却可能想:我今年花了1000万自己做,明年交给你做,是不是可以降到800万?
《物流时代》:我们注意到,国外的需方企业企业会较多地选择“拿来主义”,将物流业务外包,这是为什么?
茅士家:跨国企业选择“拿来主义”,是因为他们注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美国项目外包研究机构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美国的2600多万家企业中,用项目外包方式的企业大约占了2/3,采用项目外包方式的很多企业认为,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衰退时期,项目外包方式都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营管理手段。有许多跨国公司已将外包纳入更广的全球性商业策略,而非以往的仅仅视外包为削减劳动成本了。
《物流时代》:您认为需方企业选择“拿来主义”后会带来哪些收益?
茅士家:对发达国家企业来说,“拿来主义”是整合全球资源、获得比较成本优势的需要;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拿来主义”是接受挑战、抢抓机遇的需要。外包不仅能在企业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让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开辟新的市场。所以,生产制造企业对非核心业务和事务应该进一步压缩,将非核心的业务或事务外包给擅长于该项工作的专业公司去做,使自己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利用专业化分工,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更为专业和灵活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