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深国际华南物流有限公司获悉,华南物流中心仓储面积即将大扩容。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7号、9号仓库主体结构已于11月18日封顶,仓库有望在明年春节前后投入使用。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公司高层透露,将凭借园区一流的通关条件,整合深港两地物流资源,重点发展“前店后仓”的经营模式,将园区打造为国际配送中心。
1、新仓库有望明年2月投产
据了解,华南物流中心是深圳市七大物流园区之一——龙华物流园区的主体项目,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是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物流项目。
此前,该中心已建成投产1、2、3、4、5、6、8号七栋仓库,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设中的7号、9号仓库及配套工程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将于明年2月完工投产。
7号、9号仓库建筑工程由施工实力雄厚的中建三局二公司承建,其中,7号仓库总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两层实际使用高度均在7.2米以上,仓库南北两侧均设有装卸场地,仓库周边道路交通便利,二层可直接通过坡道进行货物运输,方便货柜车装卸;9号仓库总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层使用高度分别为7.2米、5.4米、5.8米,一层设有超大装卸平台,车辆可直接装卸货物,二、三层则采用电梯垂直运输货物,为满足恒温仓库的客户需求,9号仓预留了制冷设备的用电、用水的接驳负荷、安装空间和相应的排水设施。
深国际华南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君生告诉记者,在仓库细节设计方面,园区颇为精心:如仓库采用加厚高强钢板屋面与优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节能照明系统、双层钢质分节提升的仓库门、先进的铝合金自动开启式高窗和通风帽、先进的智能化火灾报警和喷淋等消防设施及监控系统等,仓库一流的设计能极大地满足客户现场作业需求。
陈君生表示,届时,深国际华南物流中心仓库总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随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原有进口保税仓、出口监管仓的基础上,推出部分普通仓业务,以与两仓配套和满足客户的运作需求。20万平方米仓库的整体使用,令公司成为深圳市拥有单一两仓使用面积最大的
物流企业,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新起点。
2、“前店后仓”实现深港双赢
据陈君生介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深圳几大物流园区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定位。深国际华南物流中心的定位,概括地说就是要发展“深港物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整合两地物流资源,打造具备口岸功能的“内陆物流港”。成为两地两港(海港、空港)的收发货中心,在功能上实现两地港口的口岸功能延伸,起到“内陆闸口”作用,同时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发挥物流枢纽作用。
经过多年经营,华南物流中心业务功能已趋于完善,可全面提供进口保税仓储、出口监管仓储、国际集装箱堆存中转、粤港进出境转关接驳和跨境快速通关、
国际货运代理、代理报关和报检等业务。DHL、MOL、八达仓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仓储物流企业、贸易公司、生产厂家等已经入驻,开展保税物流业务。东方海外、万海、现代等27家知名船公司也与之签订集装箱堆场业务协议,开展集装箱业务。
陈君生表示,通过不断完善仓库、堆场及接驳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及配套的物流增值、报关报检、装卸、停车等服务,华南物流已经形成了“三大中心”,即国际配送中心、出口集拼中心和进口分拨中心,并在与香港业界的密切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前店后仓”的独特经营模式。
“这里的‘前’指的是香港,‘后’指的就是我们这里。”据他解释,香港具有庞大的零售业市场需求,有很多对外销售的超市、门店等,但其仓库、运输及劳动力等价格普遍偏高,物流仓储和配送成本高;而邻近的深圳具有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香港的零售商和批发商可利用华南物流中心的仓库为其国际采购和对外销售提供仓储及配送等服务。这种“前店后仓”的合作模式,有效地整合了深港两地物流资源,实现了共赢。今年9月17日,公司在香港举办深国际华南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业务交流会,首次向香港业界提出这一共赢模式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记者获悉,目前世界知名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大昌华嘉(DKSH),已经将华南物流中心仓库作为其国际采购和区域配送中心。其从内地及境外采购的货物进入华南物流仓库后,在库内完成分拣、贴标签、包装等简单增值加工操作,然后根据香港超市的实际需求,将从内地及境外采购的货物集拼,从华南物流直接配送至香港超市,避免了货物在香港境内还要再次分拣、拼箱的问题,物流效率提高而成本下降显著。
3、高效通关成核心竞争优势
据了解,华南物流中心作为深圳海关保税物流业务通关改革的试验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通关种类最多、功能最完善、通关最便利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谈及海关、国检等部门对园区发展的支持,陈君生“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华南物流自2004年10月开始运营,2005年3月,梅林海关正式进驻华南物流中心;同年4月,园区又迎来了皇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华南办的入驻,并于2007年4月升级为处级单位;海关、国检现场办公,令园区真正具备了口岸功能;客户在园区可以享受到申报、征税、查验、放行等一条龙服务;2005年7月,华南物流又成为深圳海关首批“出口货物入仓即退税”的试点单位,其监管仓业务因而发展迅猛。
2006年4月,深圳海关决定将“进出境转关接驳”业务转移至华南物流中心进行,令华南物流成为深圳市唯一从事转关接驳业务的海关监管场所。2.7万平方米的接驳场,212个作业平台,1万平方米的接驳车辆停车场,可满足300对车同时作业的需求。
全国首条“深港物流绿色通道”也于2006年5月开启。它是以内地海关及香港海关陆路进出境载货清单电子化为前提,电子数据提前申报为基础,应用GPS、电子关锁和口岸海关通道自动核放系统等监控手段,全程电子通关。通过这条物流通道,进口货物从香港葵涌码头至华南物流中心,或出口货物从华南物流中心经皇岗口岸到香港,在通过皇岗口岸时免予办理人工录单、人工审核、人工验放等手续,实现“无障碍通关”,跨境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该业务开展以来,除珠三角地区外,还吸引了福建、江西、长三角等地大批企业使用,成为华南物流业务拓展的“拳头产品”之一。
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物流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10月22日,在海关大力支持下,华南物流中心获准运作“深港物流绿色通道”的升级版——跨境快速通关项目。它打破了原先绿色通道只能做码头柜、运作整箱接驳的限制,可从事拆拼箱业务,并同时兼顾海运、空运货物,大大拓展了快速通关的业务范围。
目前,跨境快速通关的三种模式,即标准模式、拆拼箱模式、组合模式都已在华南物流中心成功运作。尤其是,跨境快速通关与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相结合的组合模式,是海关区域通关改革的重点项目,在客户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已有山西、湖南、江西等地的多家企业选择该模式运作。据测算,使用该模式的企业,平均通关效率可提高近50%,综合物流成本下降30%。
陈君生认为,近年来珠三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开始向内地迁移,金融危机还进一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跨境快速通关业务的展开,尤其是组合模式的推广,对于园区拓展内地企业客户,实现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高效的通关效率、良好的通关环境,已经形成为华南物流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园区还将继续申请新的通关改革的试点项目,保持一流的通关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争取将华南物流中心打造成为我国保税物流园区业务高效运作的典范。
关于华南物流中心
华南物流中心由深国际华南物流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深国际华南物流有限公司是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深圳市国资委控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深圳市重点扶持的物流产业集团,主要从事收费公路项目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并提供相应的收费公路及物流服务业务,旗下企业主要有上市公司深高速及华南物流、全程物流和西部物流等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