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记者:目前您已出版了11部物流著述,主编的《世界物流经典案例》和《中国物流经典案例》曾创下两个月内再版的记录。这是国内物流研究首次以案例来说明物流理论。您是怎么迷上“物流”的?
牛鱼龙:“物流”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最早有“物流”的概念是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网首席主持人王之泰老先生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其实“物流”究竟是什么,到现在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空谈没有意义。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案例”,国内外成功的物流企业在做什么?怎么赚钱?如何做大做强?于是奔着这个方向做了点实际工作,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物流”本身并不抽象,它是身边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东西,从你早上起床出门坐车,买面包做早点,你都是不知不觉地在参与物流的某个环节。而生活物流是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最广阔丰腴的、最有声有色的活动。
物流业发展要“以人为本”
记者:在收集和编辑世界和国内经典物流案例过程中,您感觉到国内外物流企业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对比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经典案例,您觉得深圳物流业现状如何?物流企业应当如何借鉴其他城市和国家的物流业经验实现优化管理?
牛鱼龙:世界经典物流案例的征集最费周折。资料收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但大多数国际大型物流集团都相当务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它们更多关注事情本身,而非其言论。尤其是物流实例操作很多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可能是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收集起来相当有难度。好在得到国内外各方好友的帮助,才得以顺利集齐1000多个案例并从中精选最典型和有代表性的600个案例进行编辑增删,去粗取精,最终才有了这本书。
我认为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都是要求“专业上要精,技术上要最先进”,在管理上推崇“以人为本”的原则。美国是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在和丛书的美国物流顾问交流时我就说过,“经营物流也是经营情流”。因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客户关系的管理,物流企业发展的成败在于文化和人才。
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对物流业的发展没有宏观把握,无做百年品牌的大志,也就没有容纳和培养人才的胸襟。不知人不善用,这在深圳物流行业并非个别现象,不能不说是其悲哀。物流企业要实现优化管理,除了要看这个企业是否把系统当作灵魂来建设和维护好,还要看它的管理、人才、技术等。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都是“大而全”的。事实上,物流业发展越发达,专业化要求就更高。运输、配送、仓储、服务等物流环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国内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在组合形成需求链
记者:刚才您讲到国外物流企业“技术上要最先进”,您认为信息系统在国内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如何?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何差距?
牛鱼龙:在国外物流业,不仅企业老总是物流行业的专家,且信息技术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我即将出版的一套书就是关于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十一种重要信息技术。
在目前国内“全民物流”的态势中,以储运为主的社会化物流公司被认为管理落伍、效率低下,变成了配角。成分复杂的物流业参与者各自环境相差甚远,尽管已贵为“物流”企业,低价竞争乃至超载仍是他们维持生存的最重要手段。而国内的物流基础设施极为分散,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等众多部门各把一块,单纯的物流企业很难整合这些资源,社会化物流服务公司则大多服务水平低下。对于国外物流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你需求链管理做得很完备,却发现绝大多数的仓库还是手工记账,你需要至少三个月时间帮助它们进行信息化,要么就自建仓库。
就目前情况看,凭借其扎实的需求链管理的功底、长期积累的对细节的强大控制能力以及与客户之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国内参差不齐的物流企业相比,国外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跟随自己客户来到国内的物流企业,比如跟随麦当劳来到中国的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夏晖食品服务公司,长处不仅仅表现在其表面上所能看到的IT系统和现代化仓库,而是凝结在信息系统当中的需求链管理能力。例如,麦当劳对夏晖98%准点率和不断货两个要求看似简单,但怎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物流中心、如何协调社会性物流资源、如何在运输过程中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麦当劳的很多产品都需要严格的冷藏运输),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有极好的需求链管理能力。有人说,多次挑战麦当劳、肯德基的国内连锁快餐无一胜出,不仅仅是中国快餐管理的失败,同样是缺乏需求链管理能力的中国物流业的失败。因此除了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的需求链管理是国内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