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低供应链总成本
作者:佚名
来源:邦捷国际物流 2010-09-11
浏览数:
《环球供应链》:汽车供应链对零部件供应的要求有什么新变化吗?
陈文凯:汽车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以整车厂为链主的原材料供应—生产—成品销售的过程。零部件供应商分为一级供应商和二、三级供应商,一些大供应商往往是集成的供应商,除了要求供应商按时按量供货外,一个新的趋势是整车厂会把一些开发和设计的功能转移给供应商,对一级供应商又有了创新和集成的要求。相应的,一级供应商也会把一些非核心的环节转移给二级供应商,二级再转给三级一些。在国外,已经出现钢铁的生产厂商开始做剪切,把汽车需要的板先切成毛胚。这样,就等于供应链条整个向前移了半步。
《环球供应链》: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整车厂在零部件配套模式上有哪些特点?
陈文凯:五年内,中国零部件企业可能会重新洗牌。中国的传统模式是以整车厂为核心,零部件企业是自己的子公司,给自己供货,整车厂之间很少互相供应。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自主性不强、规模小,受市场制约很大,缺乏创新能力。整车厂将来如果要把一些环节转移的话,这些零部件企业是承担不了的。体系内供货的模式导致零部件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成长的空间很有限。
现在的情况稍有突破。中国整车制造的比例里,轿车的比例越来越大,轿车的零部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轿车零部件供应的主导者,不是中方的这些汽车集团,合资公司的外方往往在零部件的采购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他们带进来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能给不同的汽车集团供货,使原来的体系内供货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和交叉。原来完全依附国有整车厂的零部件企业有的将会很难生存,因为他们将很难获得合资企业的定单。
《环球供应链》:整车厂和供应商之间,怎样的关系是最佳的?
陈文凯:有几种典型模式。一是丰田模式,有自己一个体系,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相互参股、持股,主要是从体系内供货。但是它也不排斥给别的体系供货,比如电装是丰田的,但是同时也给福特、通用和奥迪供货。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体系外采购少、磨合少,直接交易成本高,但是总成本并不高,而且创新速度非常快。
还有一种是美国模式,特别是以通用为极端。通用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完全不稳定,资产关系也越来越少,像德尔福就已从通用完全独立出去。它对零部件供应商每年都可能重新竞标,有的核心零部件是在少数几家大供应商中做选择,但是更多的零部件都是全球采购,每年都有可能替换原来的供应商。这可以使它每年都找到符合标准的最低价格的零部件,这样总成本也可以很低。
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最好,两种模式都可能做得很好,主要是看整车厂对供应链的驾御能力,怎么把它主导的这条链成本降到最低。
《环球供应链》:零部件供应链对物流有什么要求?
陈文凯:零部件入厂物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零部件的数量特别多,一个整车厂管理好几百家供应商,供应商下面还有供应商,每一级的物流供应是不是及时,都会决定供应链的下一个环节能否完成任务。物流水平还关系着供应链成本的高低,物流包括配送管理、仓储网络的设计、运输运作、存储管理(库存、分拨中心、安全存货管理)等,物流管理得好,就能降低供应链的低成本并提高其效率。
《环球供应链》:国家对汽车零部件关税逐年在降,到2007年将降至10,这会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带来何种影响?
陈文凯:我的观点是,关税降低不会导致零部件大量进口。关税降低会导致一些中国没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含量特别高的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但是更多的还是采购在中国本土生产的零部件。因为从质量到成本,中国制造正在逐步适应市场要求。而且,外资汽车厂商在中国设厂越来越多,进口因为多出了海关这个环节,尽管交易成本会低,但从时效、库存成本、运输成本来看,总成本不会低。所以,汽车零部件在进口方面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相反,更多的国际零部件厂商会选择到中国来设厂,这个进程会更开放、更加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