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新一轮企业信息化浪潮,国内企业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教授日前谈了他的看法。
明确信息化要解决哪个层面的管理问题;针对管理的哪个范围;如何解决引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对接问题。这三个层面如果考虑好了,失败的几率就很小。
前几年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上ERP、CRM风风火火,大张旗鼓,但风暴过去之后,一些企业的信息化革命却以失败告终。经过几年探索,现在有一些失败的企业又开始提出“第二次ERP革命”。就新一轮企业信息化浪潮,国内企业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教授日前谈了他的看法。
《财经时报》:前几年中国企业上ERP等信息化项目比较热情,但败案也较多,你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训?
陈国青:ERP作为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与失败都是正常的,在国外也都有案例可循。国内企业前几年ERP失败的因素有几方面:
首先,仅从技术或某些角度来考虑,没有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上完ERP后,企业目标没有得到改善,领导层不满意,企业总体效果也不好;另一个原因就是ERP是一种计算机系统,但同时又反映一种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和企业内部的模式之间的匹配是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和企业的流程模式对不上,就可能发生很多冲突,导致失败。因此,一般来讲,我们不赞成由纯IT部门来提出一个项目,而应该和企业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模式结合起来。
《财经时报》:你能否简要分析一下国内从最早引入信息化概念到现在,企业信息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陈国青: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各个企业、办公室都要有PC;第二阶段是2000年前后,企业主要实施上网工程;现在企业讲信息化,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要和企业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企业真正开始实施信息化一般有一个大致模式和进程,可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是技术引入阶段,主要是将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结合;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引用增长非常快,或者叫做蔓延、扩散阶段;第三个阶段,企业希望将文档、一些信息化的资源标准化、集成化,实现有效控制;第四阶段是集成阶段,就是把很多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资源整合。
我们最近对中国企业调查发现,有的企业是沿着比较规范的模式,有的企业是起伏式的、跳跃式的,这反映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比较初始,而且缺乏长远规划,如果有长远规划就会过渡得比较平稳。
《财经时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经常要遭遇的一个问题就是水土不服。比如一些企业花大价钱请到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服务公司,但其一流的产品和概念在国内企业往往难以具体操作和执行,对此你如何评价?企业如何才能制订比较合理的信息化战略?
陈国青: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化产品经过多年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存在一个与中国企业相适应的问题,包括我们一些民族企业提供的产品,也存在怎样适应企业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引入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否明确自己的目标,对此,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明确信息化要解决哪个层面的管理问题,是解决业务层面、分析层面还是决策层面的管理问题,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要实施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如果搞不清这个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引进就可能错位。
第二,要明确信息化是针对管理的哪个范围,是生产过程还是整个企业整体资源,或者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范围不同就决定要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支撑在这个范围下面的业务。
第三,要明确引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企业内部有很多自己的约束,有一些传统、习惯和固有的业务方式,这些都要对接。这三个层面如果考虑好了,我想会比较少的失败。
《财经时报》:国内信息化服务厂商如用友、金蝶,这两年发展迅猛,一些传统的PC企业也开始涉足此领域,你认为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的信息化服务厂商主要存在哪些不足?发展前景如何?
陈国青:国外信息化服务厂商由于是比较成熟的企业,因此产品目前做得比较大,主要服务于一些大中型企业或项目,现在也开始做一些小型企业或项目。国外企业总体来讲技术比较成熟,只是在和国内企业接轨方面还有待调整和完善。
国内的信息化服务厂商起步比较晚,主要是服务于中小规模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本身的技术需要提高;二是要和国内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结合,同国际接轨。
国内的信息化服务厂商非常了解中国的情况,有自己的渠道,像金碟、用友从财务软件起家,本身就有非常好的财务基础,而财务又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如果在技术实施与企业固有的管理方式方面更好地结合,仍然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民族企业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