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金龙
近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1800.HK,简称中交集团)副总裁侯金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公司将在保持路桥建设、集装箱起重机、疏浚优势的同时,还将继续向铁路建设领域拓展。
水运基建市场不够吃
上海证券报:近日在全国水运大会上,交通部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资至少400亿元人民币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资金用于内河航道建设。你认为这对中交集团是否是新的发展机遇?
侯金龙:400亿的市场对中交集团而言是一定的机遇,但也相对有限。众所周知,中交集团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疏浚及港口机械制造业务,另外还有拓展出投资板块和铁道建设两个板块。其中,2006年仅基建建设营业额达76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十一五”期间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亿元,平均每年80个亿的市场,对于中交集团而言是有限的。
抢占铁路建设市场
上海证券报:你曾表示中交集团在铁路板块方面也要有所建树。而且公司2006年年报中也提到,公司在进军铁路市场实现重大突破,新签合同总金额达人民币87.72亿元。请问公司今后是否会在铁路建设方面继续拓展?
侯金龙:刚刚你提到了水运基建市场有400亿的市场,实际上中央政府在铁路建设的投资更大。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在铁路上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规模1.25万亿元,其中铁道以上的4000亿,铁道以下土木工程8000亿,平均每年有1600亿的市场。目前,包括中交集团在内,允许参与其中的公司共有7家。对中交集团这是机遇,我们将会继续投身于铁路建设,每年争取获得200个亿左右的市场份额。
具体而言,目前公司在建铁路项目主要包括:武合铁路、太中银铁路等,现在我们还有意参与哈大等铁路建设项目。
雄霸疏浚市场
上海证券报:目前疏浚市场比较火爆,而去年全年中交集团疏浚市场的营业额达104多亿元,占有国内80的市场。目前中交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疏浚企业,请问公司在这方面如何保持自身优势?
侯金龙:目前,中交集团在我国疏浚绝对强势,可以说敢于同中交集团竞争的公司很少。其原因之一是,疏浚船舶价格昂贵,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个亿。实力弱小的企业难于进入该企业。
目前,中交集团则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的耙吸挖泥船6艘),疏浚能力占中国内的50以上,2006年完成疏浚工程量约4.28亿立方米,占国内疏浚市场份额的80。这些都说明了中交集团的实力,根据公司规划,2010年以前中交集团装备数量将跻身世界前两位,实力将进一步壮大。
谨慎对待房地产市场
上海证券报:中交集团被喻为“基建航母”,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和人才,那么公司是否会效仿中建集团,拓展房地产市场呢?
侯金龙:现在公司对于进军房地产市场比较慎重。因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长时间持续增长,投资风险也在增长;另外,该市场的竞争者也比较多,如果想在市场中取胜,就需要有房地产开发的各方面人才准备,毕竟“隔行如隔山”,我们主要经验在于基础建设,不能“临时抱佛脚式”地搞房地产业务。
上海证券报:目前中交集团已经是中国第二大国际承包商,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未来海外市场地位的,具体有哪些项目吗?
侯金龙:公司一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业务重心的调节,如果国内市场走弱,公司势必会拓展海外市场,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对于公司的具体项目,不方便透露。
中交集团三大优势
中交集团是由原中国港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注册资本108亿元人民币。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37家、参股19家公司,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疏浚及港口机械制造业务。2006年,中交集团总营业额为人民币1,148.81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38。
侯金龙认为,中交集团与其他公司相比,除了规模优势之外,还有三大优势:第一是科技创新优势、第二是人才优势、第三是配套设备优势。这三大优势是最具竞争性的。中交集团为员工展示自己才能,提供了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平台,这也是公司优势之一。工程技术人员重名轻利,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我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对此有切身感受。记者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