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葛世明
■编者按:
同样是变化,“变”与“易”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易”更加强调变化是遵循某种客观规律而进行的。十年间,传化物流从一个普通的车队发展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公路港物流模式”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其成功的关键,正是把握和遵循了产业和市场发展的规律。
2007年11月8日,苏州某工地上,人潮涌动,锣鼓喧天。
来自苏州市委市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众多嘉宾围成环形,共同挥动手中的铁锹,将一铲铲带着祝福与希望的泥土撒向前方,为这个被物流权威专家誉为“物流行业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传化公路港物流首个连锁复制项目的苏州传化物流基地奠基。
在奠基的嘉宾中,有一位相貌儒雅、气度祥和的中年男子,他的每一次挥动似乎都在塑造一件出色的艺术品,每一铲土都在赋予这件艺术品更丰富的内涵。他就是传化航母的掌舵者——徐冠巨。
阳春三月,“天堂”杭州美景醉人。刚开完“两会”的徐冠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化工到物流:水到渠自成
当带着春风般和煦笑容的徐冠巨坐在记者面前时,记者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以传化集团的实力和产业特长,十年前为何会选择了投身物流行业?而此后“传化物流基地”的诞生,又源自怎样的契机?
一席话将徐冠巨的思绪带回到1997年。
“当时,我们的市场形势非常好,发展很快。但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我们发现很多产品不能及时地运出去。虽然我们自己已经有了一个车队,但是还远远不够,而社会上的运输车辆也是很紧张的。”徐冠巨告诉记者。
就在那一年,有件事情给徐冠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找过一个车队,来之前已经把价格都谈好了。但到了以后,车队方面临时又要求加价。我们当然不能接受,只好让他们(车队)回去了。”
当时的徐冠巨,找不到接受对方坐地起价的理由。而在那个社会运力相对紧张的年代,曾遇到类似情况的企业,远不止传化一家。通过这件事情,徐冠巨注意到了运输对企业的重要性,进而开始关注运输行业这个巨大的市场。
“虽然传化一直就有自己的车队,但是还是不够。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扩大我们的车队,并且把车队升级成独立核算的运输公司。”于是,从1997年5月开始,传化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运输公司,也就是传化物流最初的形态。徐冠巨把这家公司定位为一家社会化的运输企业:“不仅为传化本身服务,同时也吸收社会上的车辆,为其他企业服务。”
运输公司的组建初步改善了产品的“运输难”问题,但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遍及全国,运输矛盾仍然突出。经过调研,徐冠巨发现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其他的企业身上:“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车队。但是企业大了以后,往往不能满足自己的运输需要。我们虽然有了一百多辆车,但还是不够。”
而连续几年的经营下来,徐冠巨发现运输公司的生意虽然不错,但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症结会在哪里呢?
“后来我们发现,原来当时运输需要收双倍的钱,因为返程是空车。”徐冠巨说,“我们在道路上做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车辆都是空车,也就是返程的车。”
当时的业内还没有“返程车”的清晰概念,但徐冠巨看到了提高对“返程车”的利用率将是提高公路运输效率的重要突破口。于是,徐冠巨又把目光投向了获得返程车的主要途径——当时普遍流行的具有配载功能的停车场,也就是通称的货运市场。通过对当时主要的货运市场的考察,徐冠巨逐步理清了对公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思路。
“第一,公路货运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二,联托运部(即配载户)在这个市场中是可或缺的中介力量,传化物流不想也不能与之竞争;第三,从西方物流业早期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当前运输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环境。”徐冠巨从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得到了启发。他说,“早年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政府给我们创造一个环境,然后让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做。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物流行业。我们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我们要建立物流基地,让车和货的信息还有联托运的人都到里面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培养和壮大第三方
物流企业的队伍。”
2001年,经过深思熟虑的“传化物流基地”创新模型被提交到有关主管部门;2002年,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正式破土兴建;2003年,传化物流基地开始营业,它新颖的运营和服务模式使业内眼前一亮;2007年,传化行业基地实现营业额三十多亿元,利税过亿元。
没有刻意的抉择,没有浮躁的渴望,传化就在自然而然间走上了发展物流事业的道路。在徐冠巨看来,传化进入物流行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他说:“传化进入物流产业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需求而创造的、形成的一个模式。”
以产业为事业:任重道更远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成功,源于传化人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的问题,最起码要提前五年开始思考和准备。”徐冠巨在说到这句话时,语气明显地加强了一下。
如果说在建立传化物流基地以前,传化物流的探索更多的是学习和尝试,那么从准备建立物流基地开始,传化物流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创新的步伐。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建立时,一改过去货运专线拍卖制,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分配和控制。徐冠巨回忆说:“当时有人问我,这样的话,专线的稳定性和治安问题岂不是没有了保证?我说市场化就是最好的保证。”后来的事实证明,传化的创新是正确的。
接着,为了解决货运市场的诚信经营问题,传化物流基地开创性地建立了诚信交易系统,对所有入场的车辆、司机进行认证,确保货运交易的真实与安全。此后,传化又成功地将工商、税务、运管、法律、邮政、通讯、网络等众多公共设施集成到服务平台中,实现了集中化、高效率的物流配套服务。
传化物流的创新并非只是求新求异,而是更多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创新应用。在谈到物流基地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徐冠巨回忆说:“当时我们曾经咨询了一些专家,但是他们给出的方案太先进,不适合我们的客户。后来我们吸收了一部分建议,自行开发了适合市场需要的信息系统。”如今,传化的信息交易平台几乎成为国内同行共同的模仿对象。
今天的传化物流,凭借着众多在行业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物流园区业的成功典范。在众多的荣誉和赞美袭来之时,传化物流并没有就此满足或迷失,反而更加坚定了其探索和创新的信念。
徐冠巨说:“看好这个产业以后,我们总是不断去想,去创新。这个项目从2002年开始建设,所有的问题都是新的,建设后运行也都是新的。我们的企业有今天,都是创新的成果。我们中国的物流企业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家关注得更多的是物流的传统内容。但物流的范围其实还十分广阔,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在成功运营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之后,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浮现在徐冠巨的脑海中:把物流基地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进而形成网络,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公路货运行业分散落后的现状,极大地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传化物流的首站选择在了苏州。经过一年多的认真考察和筹备,投资十亿元的苏州传化物流基地在2007年底隆重奠基,于是也就有了本文开篇时的那一幕。徐冠巨在奠基仪式上正式发布了传化物流的宏伟目标:在2010年建成10个以上物流基地,将传化“公路港物流”模式向全国推广。不过在截至这次采访时,事情的顺利发展显然更出乎徐冠巨的意料,除了已经确定的苏州、成都、宁波三大基地外,全国已有超过120多个城市向传化物流伸出了橄榄枝,纷纷邀请传化物流到当地开设物流基地。
徐冠巨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准备做10个(基地),但现在我们在重新规划,也许还不止10个。过去我们强调基地的数量,未来我们将更强调基地之间的协同效应,把经营平台和数据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
除了在基地的数量和区域分布上进行规划外,传化物流也不断顺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变革与创新。徐冠巨说:“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和小型物流企业合作,将来我们可能尝试和大型的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打造平台。通过合资合作开发、加盟都可以,只要能积聚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物流产业更快地发展,我们的模式也是不断地在改变和创新的。”从徐冠巨的话语中,记者发现他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化物流本身,而是从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寻求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或者说,他不仅将传化物流融入到整个物流产业中,而且将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了。
“我感觉当前物流企业正是日子好过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自主创新的黄金时间。如果等到日子不好过了再来想创新,那就太晚了。国内的物流行业需要不断学习技术和管理,提升全行业的素质,需要更多有资本的、有智慧的人加入到物流产业当中去。”徐冠巨确实已经把传化的事业与物流产业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他的话与其说是感触,不如说是对整个行业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