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追求零库存的终极理想
作者:佚名
来源:邦捷国际物流 2010-09-11
浏览数:
广东,东莞,一起交通意外造成了公路的堵塞,焦急的司机满头大汗,因为时间已经比预期超过了将近45分钟。当交通再次恢复时,倒霉的司机加足了油门,不过他仍然没能将货物正点送达目的地。
50,或许是55个小时后,美国西海岸的一家专营店,与该货物相关的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了波动。很快,价格波动从东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之后可能是整个北美市场,要消除全部影响,或许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45分钟的延误,造成了数十甚至是上百美元的价格差异,是什么样的产品能导演出这么戏剧性的过程?
新鲜的水果,或是生鱼,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不过结果恰恰相反,答案是IT硬件,比如是一组内存条,或者只是机箱硬壳上的一个小配件——一枚螺丝。实际上,IT产品对“保险期”相当敏感,“几小时内价格变化之大超过人们的想像,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就是红鲑鱼。”一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
简单说来,IT产业是一个咬合紧密、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条,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当初那个环节的失误就被放大了许多倍,而且最终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背后的原因则与IT产业自身特点密切相关。IT产业市场透明,技术升级换代相对快,新技术、新产品出现后,原有的产品和技术的身价将以几何级的速度暴跌,为了避免库存跌价损失,许多IT公司都不会储备大量库存。自己的仓库,公路,到另外一个工厂的生产线,这就是IT产业的物流,而如何协调其中的资源安排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解决得好就能造就出另一个戴尔式的企业。甚至有人这样形容,物流就是IT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库存跌价损失
不久之前,业界龙头企业英特尔推出了全新的迅驰芯片,而且得到许多笔记本厂商的支持。随即市场上的奔4笔记本开始了大规模的降价跳水。业内人士的分析是,新产品上市后,原先的奔4笔记本失去卖点,喜新厌旧是IT市场的真理。
而产品在终端市场自然的折价在IT业来说也不是新鲜事,笔记本产品每个月都会有3~5次的降价,而像一些配件的价格变动更是几乎以小时来计算,据说北京中关村的CPU商家,手中的资金几乎是每三天周转一次。而像内存条这样的产品,更是因为市场中炒手的存在而导致价格波动几乎无规律可循。
所以大多数的IT企业不得不面对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控制库存。明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干仁告诉记者,IT行业的技术更新升级快,产品生命周期比其他行业相对短得多,每当新技术开始应用,旧有技术的产品就必须降价。
对IT产业来说,库存除了意味着最基本的存货成本支出,比如房租、水电费和人力支出外,库存跌价损失就更为重要。“IT产品库存跌价损失很大,如果库存控制得不好,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问题。”干仁说,“所以IT企业才更要做物流,控制好其中各种资源的调配。”
另外一方面,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显示了这样的趋势:越是符合个人口味和个性化的产品就越容易受到市场的追捧,比如明的Q-DESK套装,其特点就是艺术化的液晶显示器。但这样发展的趋势背后是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越是多型号的产品就越要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因为多一种型号,就会多一定比例的库存,库存种类和数量越多,就意味着库存跌价损失的风险越大。
高库存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占用更多的资金,这对于毛利率日益降低的IT产业来说,尤其不利。干仁说,库存周期的降低实际意味着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
干仁提供了一组模拟数字,以一个IT企业每月营收2.4亿元计算,假设产品的市场价格每月平均损失4计算,如果库存周期是30天,那么企业每月的正常损失是960万元,如果库存周期达到10天,那么企业的损失是108万元,如果当库存周期下降到5天,那么企业的损失只有27万元。其中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高速运转的IT企业来说,控制库存就是要求生产部门严格按照订单生产。订单的来源是营销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从工厂到外库,再到采购商手里是一个分秒必争的过程,订单没有按时生产出来无法交货,但一下生产多了,企业自己的库房也会无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