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的和光物流!
作者:佚名
来源:邦捷国际物流 2010-09-11
浏览数:
2001年4月,沉寂了几年的和光集团以两个动作强调自己的存在:其一,宣告和光创立10周年;其二,发布新战略——BSP(BusinessServicePlatform)。关乎和光未来的BSP战略,显然被放到了帮助和光“下蹲后重新起跳”的高度上。
---这样的战略转变在和光不是第一次。5年前,以IT产品分销为主业的和光曾经一度涉足自有品牌PC的生产制造。两次战略转变之间,埃森哲介入和光达3年之久。初看上去,咨询与旧策略的放弃、新策略的出笼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和光的10年历史中,咨询与咨询后自我消化的时间就占去了近一半。将咨询放在和光整个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埃森哲价值1000万元的全面管理咨询和在埃森哲帮助下耗资2000万元实施的ERP系统,就有了更多的意味:咨询与和光的命运变迁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和光集团总裁吴力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和光至少证明,一个民营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与优秀的咨询公司合作,如果思路和方法正确,就可以取得成功,而且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但就在近两年前,双方对咨询的认知上还有着诸多落差。
---1999年3月,和光与埃森哲双方的高层又坐在一起。对埃森哲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3年的咨询是否能被客户接受?咨询服务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一天都会有结论。
---这个时候,吴力发言了:“6个咨询项目,好比在你们家订做了6件衣服吧?有几件做得不错,但其中两件衣服,袖子、领子没上好,扣子也是歪的。我认为现在来谈这个项目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
---咨询项目效果如何、咨询顾问是否做了应做的事及未尽人意的方面谁该负责这些问题,双方当时看法并不统一。对于“两件衣服的袖子、领子”有没有上歪、歪后有没有修正,埃森哲也有不同的看法。吴力承认,“大家当时可以对骂一通,完全可以”。
---“对骂”场面当然没有发生。“理智地处理”之后,咨询项目宣告结束。之后,双方还保持着高层的接触和“再次合作的可能性”。
---这次“衣服会议”后来在咨询业界也有传闻,潜台词多半是:当年和光买埃森哲3年咨询的事轰动一时,结果呢,不过如此。
---不过有一点可以推断,当时笃定这次咨询很成功、和光现在与未来必定受益的人恐怕不多。甚至不排除有些人认定这个项目失败了。因为与1997年双方合作项目刚签定时热闹一时的宣传相比,1999年项目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和光与埃森哲对此事基本保持沉默。在绝大多数接受咨询的企业对咨询效果三缄其口的背景下,这似乎并不奇怪。
---为什么在咨询结束近两年之后,在和光颇有底气地甩出一张新牌的时候,双方又有了足够的自信把这个咨询案例拿出来供媒体剖析?这中间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历程?还是那个被外界苦苦追问、和光也苦苦自问的问题:1000万元花得值不值——埃森哲给和光带来了什么,而和光又做了什么使得咨询确实有价值?与上次失手自有品牌PC相比,经历咨询引发的变革后的和光这次抛出BSP打的应该是有准备之仗。那么,咨询为和光实施BSP战略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
---危机
---1997年是和光以年扩张200的惊人速度发展的时期,也恰恰是和光总裁吴力最感吃力的时候。
---正如很多成功或者成功过的民营企业一样,和光捕捉到绝佳的发展时机,一跃从沈阳三好街众多的小公司中脱颖而出。1994年5月,吴力在一次IBM招待酒会上结识了当时IBM大中国区总经理谢克人,并且牢牢地抓住了IBMPC急切地要重返中国市场的契机,在几个月后一举成为IBM在中国13个总代理中最小的一个。当时的和光没有一点行业经验,也不知道做起来以后资金怎么办,大家只清楚一点:这个机会绝不能错过。
---在吴力主持下,大伙儿挂起全国地图,你一片我一片把地盘分了。第二天晚上公司把十几个员工集中在一个饭店,每人发给一张信用卡和一张机票,并告知允许在当地买一台传真。然后,一群人开始喝酒,天一亮大家各奔东西,和光全国的分公司就算建立了。
---到1997年,和光已经从初创时的十几个人、5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为年销售额9亿元、员工近千人的公司,微软等一大批国际IT厂商选择了和光的分销网。
---能够捕捉到与IBM合作的机会,是决策者较高心智的表现。但是,随着公司的超常发展,主宰局面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光靠个人的心智与经验远远招架不住了。
---与IBM合作以后,和光一下在全国铺开了销售网。十几个分公司凭空冒出来,作为总裁的吴力感觉好像被这个网缠在里面,根本不知道怎样来驾驭它。控制网状商业系统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吴力的想象。夜深人静时,吴力危机感顿生:这么多亿元的货物散布在这么辽阔的空间里面,我做了那么多生意,账都放给谁了?我有多少个客户?我下面的分公司怎么操作的?为什么做大了之后,效率和效益反而下降了?吴力对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失去了完整的感知。
---管理的混乱和失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财务数据滞后而且不真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因销售“出色”而在1995年、1996年连续获得公司大奖的广东分公司,到1997年咨询项目开始后进行财务清理时才被发现两年来实际上已经亏出了一个大窟窿!IT分销像卖“海鲜”,日折损达千分之一到三,和光的不良库存问题也日渐突出。出货没有有效控制,分公司把有问题的货换回库里,到后来库存一大堆积压货物,损失全落在总部头上。总部对分公司严重失控的局面不收拾不行了。
---不仅仅是经营的掌控上出了问题。公司做大了,后续的资源包括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等越发钉不上劲。有时候,资金周转困难到外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孤军深入、粮草断绝”,和光也要走上这条中国民营企业牺牲的老路吗?
---最重要的是,分销做到这个地步,作为决策者,需要判断自己当初有些“误打误撞”进来并赖以发展起来的这个产业是不是有未来?和光到底还能往哪个方向走?吴力同样不得要领。
---和光当时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必然碰到的问题。吴力这些朴素的疑问归纳起来就是三点:管理不得力;发展所需的资源跟不上;企业缺乏制定策略的能力。
---吴力给当时“在极限上运转”的状况下了个“相当危险”的评语,并开始关注管理滞后问题,为此多次请IBM的资深经理人为和光的业务骨干做管理培训,仅谢克人本人就为和光讲过不下10次的管理课。
---单点式操作毕竟不能解决系统问题。谢克人曾建议吴力聘请当时在全球管理咨询界排名第9的IBM全球顾问群协助和光解决管理体系上的问题,IBM全球顾问群也派出了顾问与和光进行了初步合作,但后来双方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签定一份长期合作的协议。
---咨询
---1997年春天,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力在北京与埃森哲公司(原安达信咨询)有了联系,并主动提出合作的意向。这一信息很快就传递到埃森哲中国总部,埃森哲方面非常聪明地安排了一批优秀的讲师,在北京香山饭店为和光高层进行了一次培训。这次为期两天的封闭培训,使得和光高层对埃森哲的管理咨询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坚定了与之合作的决心。
---此后,埃森哲又专门派了一名高级经理负责与吴力洽谈。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的午饭后,两个人都会在位于三好街后面的东北大学院里长时间散步,讨论各种管理上的问题。最后,对新的管理理念如饥似渴的吴力建议双方进行战略高度上的合作,并根据当时和光的财力,主动开价1000万元,购买埃森哲三年的管理咨询。而在1997年,和光的利润也不过2000多万元。
---对于当时的这一惊人之举,吴力觉得这笔账自己还是算得过来的:“和光做大规模的营销,如果管理不好,丢几百万、一千万的环节多了,花1000万元请埃森哲,哪个值?!”
---更关键的一点是,驾驭一个企业的大范围改革,吴力有一些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只不过不那么清晰和系统。尽管他在公司内部多次开玩笑说请咨询顾问是因为“浑身不舒服,又不知道哪里不舒服”,其实他未必真一点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也未必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最明显的就是各路诸侯拥兵自重,让他觉得“控制的感觉很淡”。作为绝对控股股东和大权在握有绝对权威的总裁,吴力自己动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不借助外力,这么大的动作是非常困难的。这可能是当时最强的一个动力吧”。很显然,吴力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的难度有充分准备。借助“外来和尚”来更系统、更专业、更完整地找出症结所在,有了咨询公司讲出来的“理”,吴力操作的时候就更可以“理直气壮”。